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

烏克蘭保衛戰之不負責任雜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情勢發展,真應驗了『海水退了,就知道誰沒穿褲子』這句話的精髓,俄羅斯的軍事實力與惡霸行為赤裸裸地讓人看光光,完全無法掩飾,而烏克蘭人堅忍抗暴的韌性同時也讓人肅然起敬。不過海水退潮了,沒穿褲子的不只是俄羅斯,還有一堆原本應該在旁看人吃米粉喊燒的觀眾也發現自己的褲子被大海沖走了。

簡言之,戰爭就是一個殘酷的試驗場,不只是戰爭中的兩國本身受到嚴厲的考驗,國力、民心、文明素養等毫無保留、鉅細靡遺地攤在陽光下被檢驗評價,沒辦法像未開戰前哪樣假鬼假怪,虛張聲勢呼籠別人。但在這同時,圍觀的北約各國也被放大檢視,畢竟這場戰爭與北約密切相關,烏克蘭想加入北約的企圖就是戰爭的起因之一,所以北約各國很難採取曖昧模糊,混水摸魚的投機策略,被迫必須清楚表態,畢竟烏克蘭不是遠離歐洲的阿富汗、蘇丹或台灣,北約可以不沾鍋地採取一種中立模糊,隱藏自身利益的高度道德說詞來談論戰事,俄國入侵烏克蘭本質上就是北約地緣政治的核心問題。北約應對烏克蘭戰事絕對不可能如應對敘利亞戰事那樣青菜豆腐,不痛不癢的關心一下。
也因為烏克蘭戰爭對北約不只是道德問題,還有很深層的自身利益考量,所以德法兩國這段時間扭扭捏捏,前後不一的態度與作為備受批評,連非北約的歐洲國家都很清楚自己該如何站邊。當然天然氣石油等經濟利益是導致這兩國舉棋不定、瞻前顧後的主因之一,特別是德國。但也有部分是這兩國長期的政治文化討論脈絡所造成的,而這個討論脈絡與西方左派論述的發展有很大的關聯。
Chomsky對這場戰爭的評論,或者說許多西方的”左派"對這場戰爭的立場態度與言論會讓人覺得很莫名其妙,感覺活在另一個世界,也是衍生自這個討論脈絡所造成的侷限性視角。在這場戰爭的全球輿論中,左派或者中文更具貶抑的左膠一詞變成另一個海水退潮後,被發現沒穿褲子,淪為笑柄的角色。
為何會這樣?
這些被砲轟的左派,並不全然如德法兩國政府或政治人物有利益上投機取巧的考量,然而雙方動機雖然各有不同,但對局勢的分析方式,價值立場,與批判的標準,或者說是討論這場戰爭的論述架構其實系出同源,所以西方左派與德法兩國的論調讓人有種似曾相識,蛇鼠一窩的感覺。
會讓人覺得西方左派言行不一,兩套道德標準,遇到俄國就會轉彎的問題在於左派習以為常的論述架構會成為一種分析的慣性或惰性,進而產生視角上的陷阱,現實情勢雖然相似但本質不一定一樣,某種解題方法在這類題目很好用,但不一定適用另一類題目。
這套論述架構的問題大概可以分成三個層面來談,第一個是對美國全球霸權主義的批判。這種批判的立場並沒有什麼問題,確實美國幹了很多壞事,美國自居為世界警察,想主導全球秩序並用各種冠冕堂皇的詞彙來合理化自己的行徑,也是不爭的事實。Chomsky對波灣戰爭的分析揭露了美國為了自身帝國利益所做的各種醜陋行徑,代表美國社會中的一種反省力量,警惕不要被美國政府的花言巧語所矇騙,但過度關注集中於美國霸權的批判反省,反而容易陷入美國霸權批判的僵化討論框架,讓反美霸權的分析架構變成類似陰謀論的東西,可以套到所有的國際政治衝突上,所以熱衷於批判美帝的人大多都會同情,甚至認同支持美國的對手,而不太深入追究這些美帝對手本身的問題,實際上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反正所有的問題都是美國造成,所展現出來的暴力行為也都是被美國逼的或捏造出來的。這些原本很有分析價值的批判論述透過不斷自我增值繁衍,擴張到所有國際衝突的理解,最後變成跟八卦雜誌廉價陰謀論故事相同的東西,國際上所有的政治動亂衝突爆發的根源都有美國幕後操作的身影。
中國對台灣問題的想法非常貼切的呼應了這種美帝陰謀論想法,對中國而言,是美帝在煽動臺灣少數分離主義,才造成中國無法統一臺灣,當這種美帝陰謀論的理解成為西方左派分析台海問題的框架時,就不要太奢望這些西方左派會多支持台灣對抗中國的行為。
第二層其實跟第一層密切相關,就是對不同政治體制與文化傳統採取寬容尊重的價值相對主義,這原本也是反對西方普世價值與殖民帝國主義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對抗立場,對於長期被西方殖民壓迫與蹂躪的族群與地區,這種價值立場是很有意義的,也是必要的。然而在不同的使用脈絡下,這種價值相對主義會變成一種自掃門前雪的托詞甚至遮羞布。西方國家要與中國建立正常經貿往來,就必須包容與尊重中國的所作所為,如果沒有這一種價值相對主義做遮羞布,很難一方面高喊人權,自由、平等為立國之本,一方面漠視中國內部各種的壓迫與不平等問題繼續合作悶聲大發財,即使這些賺的錢會反過來支持中國的專制壓迫,都可以被這種價值相對主義所遮掩。
第一層與第二層結合在一起,就變成西方社會一種嚴格檢討美國惡行,寬鬆放縱俄中惡行的認知架構,這種分析世界秩序的架構,相當契合德法這兩個現實上長期依賴美國保護但又很不甘心當美帝小弟的心態,這兩層架構的結合提供德法拉攏中俄對抗美國政策的立論基礎。但只有這兩層論述的結合,還不足以產生廣泛有效的說服力,不但能說服自己也能說服別人。這時就需要有第三層面的支持。
第三層就是道德與價值概念的高度文明化,催化了公共討論上的繁文縟節與迷宮化、複雜化。人類使用概念就像人類吃東西一樣,也會不斷地文明化,規矩變得更多,以前用手拿東西塞進嘴巴,烹調方式很簡單,吃飽就好,現在餐桌禮儀變得更複雜,刀叉擺盤有一套很規定,不洗手直接吃東西被認為是不衛生,吃東西很大聲會被鄙夷,而且吃東西還要講究均衡營養與養生。概念的使用亦是如此,學院是概念文明化最主要推手,並擴散到整個公共輿論討論上,因為學術的貢獻就在於不斷發展出新的理論與概念去解釋現實。過於直白的概念用語與論證方式會被認為粗俗模糊,不夠精準、不符學術所需要的客觀理性標準,為了精準描繪指涉研究對象,概念與論證過程被持續地細細雕琢與精緻化,導致學院式的現實分析越來越複雜迷宮化,導入更多的概念與理論,用各種不同視角去詮釋現實”發生什麼事情”背後有什麼隱藏的因果關係或大家沒意識的真正問題核心。學術訓練上的要求,導致學院必須講出不同一般人日常常識的東西,甚至顛覆平常人的想法,然後對著社會大眾說事實不是你看到的那麼簡單。
反美帝霸權的分析與價值相對主義在這種概念與理論不斷堆疊複雜化的過程中,默默轉移學院左派對事實本身的關注,而深陷於精緻雕琢既有論述的工作上。如何公允正確的判斷現實,變成如何修飾雕琢論述架構來詮釋現實狀況。當然這問題不止學院左派有,學院內的右派也會有。換到其他場合,可能是那些學院右派被海水沖掉褲子,只是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這場戰爭中,根深蒂固的反美霸權論述與對俄中寬容的價值相對主義,使西方的左派無法正視俄國對於中東歐其實也是一種帝國霸權主義,對於美國行動的動機也抱有各種猜疑。
結果就是一個土匪強搶民宅的事件變成一個很複雜,無法幾句話解釋清楚的問題叢,為何土匪強搶民宅,因為土匪被地方豪族壓榨,或是地方豪族使弄詭計讓土匪去強搶民宅,為了推論與解釋這些背後各種可能原因,最後好像在幫土匪辯解為何要去搶佔民宅,也因為豪族因素的存在,讓人不知道是否要去幫民宅抵抗土匪,一旦幫忙了,可能惡化了豪族與土匪之間對抗情勢,或可能變成在助紂為虐,支持地方豪族的所作所為,讓豪族更加坐大勢力。
這套高度文明化的論述或認知架構層層覆蓋在現實利益的分析與考量上,不但合理化了德法與俄羅斯之間明面上的利益合作,以及暗地裡對美國霸權的抵制心態,也造成德法兩國在判斷上的謹慎與行動上的膽小保守。當大家看到土匪強搶民宅時義憤填膺要衝上去助拳打土匪時,德法兩個頭人卻站出來說且慢,直接打土匪不好,或許我們可以土匪先坐下來溝通溝通,我們要想個更妥善的解決方法八拉八拉....
當那麼明顯的事實擺在大家眼前時,大家都清楚看到俄國殘暴入侵烏克蘭所引發的嚴重性問題,但德法與西方左派由於長期陷在這套複雜的反/疑美+親/友俄的論述中,輕忽了這場戰爭引發的急迫性人道危難,並持續對美國在其中主導的行動策略抱持狐疑不安,自然讓大家頭冒三條線,覺得你是在講三小。如果無法跳出這套論述的泥沼來理解這場戰事,德法兩國不但無法成為與美國相比擬,受人敬畏的國際秩序主導國家,還成為被人看破手腳的軟腳蝦國家。另一方面,西方左派的分析也會信用破產,被認為是美化俄羅斯惡行的狡辯家,就算提出什麼有意義的洞見,也會被認為是一派胡言。
海水退了,即使看到自己褲子被沖走,還是要趕快把褲子找回來穿上,被笑一下就好,但就怕完全沒意識到自己的褲子被沖走了,哪才悲劇。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不負責感想




施點肥


我曾經很喜歡看祖國拍的雍正王朝,大概是少數看完的天朝劇,二月河寫雍正王朝毋庸置疑是要幫雍正翻案,他迷人的地方就是把皇權帝制下的政治鬥爭描繪的很寫實,讓人可以一窺封建王朝權力鬥爭的殘酷與激烈。不過好看規好看,但我都還謹記著這部戲的背景是專制王朝,不是民主社會,其權力鬥爭的模式是建立在君權制度上,不可能移植到當代民主國家。二月河幫雍正翻案的意識形態基礎也在於君權制度上。雍正那一套作法拿來民主國家也是無法接受的,當然如一線生所言,我們不拿今日的意識形態去評價昔日的英雄。但同樣的,我們也不能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歷史可以借鏡,但不可以照超。

當然,二月河那種可以高舉大義犧牲無辜的思想依然是目前祖國主流的意識型態,年羹堯屠殺江夏幾百口婦孺在大義旗幟中是可以忍容,但在以人權立國的民主社會是絕對無法允許的。民主社會當然也是很多黑暗面,但做黑的都知道要偷偷來,不能暴露在陽光下,絕不敢光明正大的說黑的是白的,為了國家大義我可以隨便處死人,當然幾十年前的台灣還是這種時代,雖然我們覺得是很久之前,但是顯然還不夠久,幾十年前哪種拿著國家大義就可以迫害無辜的意識型態還是牢牢根深在國家統治者身上。不過以前是大義是基於反共 現在大義是基於和共。

其實我覺得目前大統領治下的老K有點像康熙末年九王爭嫡,老K有能力繼位著不少,彼此會互相吵後腿,前陣子白海豚一直被抓包,我就覺得很多資訊應該是老K內部爆料出,借老D打白海豚。白海豚就像皇太子二阿哥一樣,成為大家的箭靶,但到底是誰放冷箭,老K高層應該都有數,只是我們外面的死老百姓看不懂。不過阿哥之間的鬥爭還是維持起碼的民主鬥爭形式,放放黑函找媒體爆料,內容不外乎特權,貪污這種民主社會常見議題。
不過這次國會議長跟刑部尚書事件就很不尋常,大統領親上火線,而且甘冒民主政治大不諱,動用監聽,或許對於大統領而言,沒啥好不諱,因為他根本不介意,腦袋裡還是僵硬的經國先生帝王學ABC。但他多少知道此舉會有風險,為何他仍要如此呢。有一種可能是他被綁架了被黃總長綁架了,黃總長的冒進逼的他不得不與黃站在一起。但我覺得除了金小刀以外,老K應該還沒有人有這能耐讓他親上火場,而不被切割。畢竟他是金剛不壞不沾鍋,就算有把柄,最後還是有辦法脫身。

所以這次黃總長的行動不是他默許就是親自授權的可能性居大,大統領要搞掉一個刑部部長有很多手段也很容易,根本不用這種手段,那真正對象就是掌握國會的議長先生了。那為啥要搞掉議長先生呢,可能就要回歸到大統領的大義是啥了。

大統領的大義其實與他的自詡的歷史地位息息相關,拼經濟拼不過他老師經國先生,台灣民主先生也被討人厭的李登輝拿走了,他唯一能超越他老師的可能性就是統一,這也符合他從小接受的意識型態,只不過轉了個彎,從武力反共復國到兩岸和平統一。所以他就像年老的康熙一樣希望他的繼承人不要敗壞他的政績,讓他死不瞑目。雖然他很愛江博士,不過江博士就像六歲的皇阿哥一樣,實在很難進入候選人行列。現有有資格的阿哥就白海豚,郝大頭,朱水泥跟台中王,這幾個其實都不是大統領最理想的繼承人,但偏於現實,他必然要在這幾個中選出一個,就他的大義來講最佳人選當然是郝大頭跟台中王,白海豚跟朱水泥則血統不純,但最有地方實力,可以跟地方政治人物博感情,台中王雖然也有地方實力,但身體實在不好,要不然台中市長選舉不會選得那麼辛苦。但這幾個人除了白海豚都沒有經營過南部政治經歷,大統領的兩位副手 一位嘉義出身,一位當過打狗市長,都有考量南部選情,所以最好的人選當然是郝大頭配白海豚,一個天龍市長一個打狗市長一北一南既能考量他的大義又能兼顧選情,但有一個不穩定的變數就是掌握國會的議長先生,而且我想大統領也不覺得其他阿哥有他的魅力,可以完全壓著議長先生,最有可能的是出現兩組候選人,一組是大統領親點,另一組跟國會議長,老K出現內鬥當然是很危險,一不小心翻船,他的歷史地位可能就毀了。

所以當然逮到機會就要毀了國會議長,讓他沒辦法翻身,那如何讓他沒辦法翻身,我覺得應該不是啥特權,關說,拜託,那個議員不關說,這種調調根本無法說服其他議員,而是把他染綠,我相信監聽到的絕不只柯總鞭這一案,老K的關說應該也不少,但幫老D的頭頭關說就嚴重了,就黨內團結而言,講起來就是理虧一半,兩黨在廝殺,你竟然跑去給敵人送鹽,又不是在演川中島,裝啥武士精神。

而且這次的行動更重要的一點是要暗示其他阿哥,你老子還有這招,不要以為我跛脚了,把我當病貓,不聽話強出頭我就比照辦理。

不過對於草民如我而言,我只是覺得悲哀,台灣果然還不是個民主國家,上面執政者還滿腦子封建王朝的思考邏輯。相較之下老D的鬥爭實在太草莽了,只有地痞流氓爭地盤的水準。



2011年12月5日 星期一

話說那個要在在東邊河旁蓋的大劇院


又是喝醉酒的胡言亂語,好了..是我逃避寫期末報告作祟..一直寫很慢...很煩

收到好幾個這個連署請求,看了一下相關新聞,總覺得哪裡不對竟
http://www.facebook.com/events/272956896088796/

後來才意識到不對竟的是我自己扭曲的思想..當然好山好水要保護..但這種反對效果有限..大家為啥沒看到政府更嚴重的政策思維..而且更容易政治操作的方式..我真是一個沒有理想處處陰謀論的人...
對於環境議題就不多說了
蓋在那邊會不會成為蚊子館..假如蓋的起來的話..我的看法十之八九中短期不會,長期就很難講了..看待這大劇院問題的脈絡不能從見國100來看..我一直無法理解怎跟見國扯在一起..問題在於我們的觀光發展策略...應該把他跟士林夜市未來的野台戲擺在一起,他的目標觀眾群就是路克..一天一場就是表演給路克看的..絕對不是給週末才有空的台灣死百姓看的...然後他的資金就是路資為主...絕對不是政府為主..你以為經賤會劃個東部發展條例的大餅...政府就生得出錢來蓋嗎..東部才幾張票..要蓋也先在靠北市蓋...路克資本家出資...然後把路克拉去邊花錢..然後賺回祖國..這種思維很正常吧..反正錢不會留在台灣..然後又讓路克感受到台灣的風土民情...不作嗎..是好男人一定作了
賴夢想先生老早就想引進印象OX模式了...跟祖國金主早就談好了..當然優先選擇是123到台灣..台灣有個明潭很好玩..不過因為諸多OOXX的..一直很不順利..剛好跟中央拉把的打鼓團體利益有衝突...中央還特別發文給地方注意中央的政策方向...所以雞蛋多放幾個地方,反正東邊也是路克拉車必到地方..也有點特色跟名聲..所以就順水推舟張揚起來...
所以要批評的是這個..為啥台灣觀光要靠路克..假如哪天天朝統一大業完成了...你這個劇院真得就變成蚊子館了...現在能賺錢是因為統一大業還沒完成啊
我記得我去看西湖OX時..門票是好幾百塊人民幣..有好幾百人在看..而且還不是假日去看的...這種模式能不賺嗎..對祖國金主而言賺死了吧..當然對於覺得祖國經濟好景不長的人來講可能會陪死..但祖國的生意人似乎對國家經濟前景很有信心的人而言..當然要作啦
聽說最近在選總統...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不一樣月光喝醉酒隨便亂講



不到三個月內進去電影院四次,大概打破我生平紀錄了..即使在沒有迷片時代,我也沒到電影院那麼頻繁,進入迷片時代,一年能走去電影院一次算很了不得的事蹟了。
不過跟牽阮的手,賽德克相比,不一樣的月光算是很平靜的觀賞經驗,少了政治文化上壓迫的激昂控訴,月光只是平淡又隱晦的呈現目前原住民的經濟困境,以及這經濟困境又如何危急自身文化的認同。其實這三部片子談得主題根本上是一樣的,都環繞在社會中弱勢者的認同問題與生存之道,不過前二者是流血流汗,義無反顧的抗拒巨大的政治權力結構,月光則是無可奈何與既有的經濟結構妥協並從中找尋自己生存之道。
月光戲外戲內的主軸都是尋根,尋根是長期以來經濟弱勢迫使族人遠走他鄉的結果,也反應了導演反思自己族群處境,因而回到自己故鄉追求自己族群文化認同的企圖。對導演而言,這種文化認同的尋根或許是一種舒緩經濟困境的手段。阿公他們那一代被迫遷離山上的部落來到山腳(我猜原因應該是政治上的原因,電影沒講),遠離他們的世代居住的故土,對於阿公而言就是文化認同上的根被拔掉了,但到了第二代,第三代,被迫離開山腳到台北是因為經濟上的關係,要過好一點生活就要到台北去,要不然留在部落就像男主角的媽罵小孩只愛打獵不讀書以後會沒前途,順便酸了一下插嘴的爸爸,不要落得跟(留在部落的)爸爸一樣沒前途。所以對第三代而言,想辦法出外讀大學成為重要的人生目標,不論是學姐用功讀書暫且放棄感情的追求,或是不得已努力踢好足球以保送大學,還是像男主角好朋友阿國的爸爸一直要小孩來台北讀書才考得上大學。
這三個人對於這種必須離開部落都有不同的困惑與情緒。學姐看似最沒問題,最順從追求好前途的邏輯,但也是最無奈與悲哀的,我想他對男主角講出以後不要來找我這段話時,我想他心應該在淌血吧,不得已才說出這麼無情的話,從最後阿公喪禮那段來看,他還是很愛男主角的。男主角則徘徊在打獵的傳統文化認同與踢好足球上大學之間的矛盾,酷愛打獵的他大概很難接受當今社會單靠打獵是不能養活自己的。阿國則是最明顯受到台北與部落之間張力的糾結,喜好部落生活的他雖然一直抗拒家人要他離開部落北上讀書的壓力,最後還是乖乖就範準備包袱收一收去台北,還演出神隱記讓男主角嚇死了。不過這些困惑與不安的情緒最後在陪伴阿公上山找老部落以及阿公(尋根後了償心願)的死去後得到舒緩。
但老實講我覺得根本問題還是沒解決,尋根就像定錨一樣,只是讓主角們理解自己來自哪裡,是什麼人,給了自己生活一個意義,一個方向,即使遭受挫折與困境也不會困惑與迷失,但原住民在整個社會上的弱勢依然如舊。而尋根的重要功能在於讓原住民在社會經濟上掙扎努力時還能維持自我文化根源,即使遠離了故土,仍能透過尋根方式來找回自己的身份認同。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話說我這個剛走人的老闆

其實這老闆作為主管..我並不討厭..算是比較有彈性與能溝通..但這種彈性與好溝通其實是來自於他的缺點..因為公司屬性特殊....要作我們公司老闆的位置並不是誰都可以....是有特殊限定資格的..但這位老板剛好又不具備這種特殊資格...他表現出來的彈性與溝通一方面來自於他對於媒體公關的重視,但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彌補這種資格的欠缺...因為他對我們公司面處理的產業完全不熟..或說根本不是圈內人..他來時被看衰也是這種原因..因為他跟業界完全沒有淵源...然而我們這個業界又是大砲特別多..文人相輕相當嚴重的一個市場...業界雖小...但山頭林立..互有地盤.但又有各種合縱聯合與重疊之處..作為本公司老闆如果沒有在這業界有一定耕耘並建立人脈...很難掌握拿捏這個產業生態..並找到一個合適的立足點

歷任老闆行事作風有爭議的很多..踩了地雷也很多...但與這位老闆狀況截然不同...因為他們來自業界..之所以採到地雷並不是因為無知小白兔誤闖森林,而是為了貫徹本身的目標與政策理念,雖然在業者會有反對者但也會有支持者,所以他們踩地雷後是造成業界之間的對立,而不是被業界圍剿...這就是這位老闆跟歷任老闆最大差異,我們所處的產業本來就是充滿意識形態的衝突..業界沒有所謂的共識區域..不管是保守還是前進的..本土的還是外來的...我們公司任何作為.總是會有反對的聲音..也會有支持者...
但是這位老闆並不了解這一點...他非常重視媒體公關.希望作的任何事情都能得到大家支持,或者不要有激烈反對出現,但結果卻犯了一個大失誤..這失誤因為他不是來自於業界....對產業的陌生使得他需要仰賴業界專家...但不是每個專家都想作這種事..畢竟這業界很講究格調與獨立性...不喜歡弄髒自己手...所以會作這種事情的業界專家通常也都是OOXX(請自行想像填入)..所以老闆取得業界的資訊管道非常狹窄...剛好這位專家又很有名又有意願親近他..他就以為這個專家就代表業界,講的就是業界的意見..找他其實就代表尊重這個業界的主流意見..但實情並不然....他對業界生態與運作的了解其實時相當扭曲與狹隘的..

其實當我看到協力廠商..第一個想得就是google這些協力廠商跟其他業界公司的關係,正如我想得..其實都有關係..成員出身經歷也都是各大公司都有...不只是這位業界專家的協力廠商也是其他大公司的協力廠商...因為我的業務關係涉及那些協力廠商的工作領域...大概知道這些協力廠商的業界很小..因為市場不大...大家都有關係..不是師徒就是朋友或是長期合作夥伴...不同公司可能成員互相重疊....而我們公司跟地方上的分公司資源是支撐這業界最主要的來源。
然後就這樣...不要問我意見了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從賽德克巴萊現象看WTO下的文化產品爭議



因為老師要求要寫三個可能的期末報告研究大綱,第一個大綱寫了三天,花了太多時間,其他只好隨便掰,想到最近看的電影可以拿來虎爛一下,寫一寫發現我結論都有了,乾脆改寫為一篇小文章。

文化與貿易的議題長期以來一直是GATT與WTO中備受爭議課題,如影音產品是否納入自由貿易項目的爭議就導致烏拉圭回合的談判僵局,以美國為首的自由貿易主義支持者認為文化產品與其他產品一樣,都應該依據自由貿易的原則在國際市場上自由流通,並反對任何的保護主義。而以法國、加拿大為首的其他國家則堅持文化產品有其特殊性,不能等同於一般商品,各國可視其實際脈絡對於國內文化產品市場予以適當保護,這個爭議最後導致2005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保護與促進文化表現多樣性公約,公約宣示了文化活動、產品與服務同時具有經濟與文化的本質,而不是僅有商業價值。
這個文化產品爭議的核心關鍵在於好萊塢所代表美國影音工業在全球所展現的強勢力量,引起其他國家的恐懼。美國的文化價值、生活方式透過電影電視強有力地穿透到世界各國,不但壓迫本國影音產業的生存空間,同時也威脅既有傳統文化以及社群認同感。強調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基本上是在對抗民族文化的美國化趨勢。
然而像電影這類的文化產品的特殊性為何,其價值又在哪裡,他是否可像汽車、電子產品一樣可以世界各國自由流通呢。2011年9月在台灣放映的賽德克巴萊電影所引發的社會現象,正好可以提供我們一個切入點,深入探討這特殊性的義涵,並進一步理解WTO文化產品與自由貿易之間爭議諸多論點。
賽德克巴萊上映後在台灣社會輿論引發各種討論與爭議,有褒有貶,並有其不同的分析角度與立場。不過討論分析的觀點與切入點基本上可區分二個不同又相關的範疇,第一個是電影技術的表現形式,包含編劇、剪輯、特效、配樂以及各種電影影像涉及的呈現手法,另一個範疇則是故事內容,不只是電影劇情內的故事,還包含電影外的故事。
在電影表現形式上,討論的焦點在於賽德克的鉅資花費是否拍出符合好萊塢電影水準,這又可分成兩個比較基準,一種是一視同仁,付了錢就該享受到應有的服務,如果電影提供的娛樂未能達到預期的水準則被視為不好的產品或爛片,如果符合預期則被視為好產品,值得向人推薦。另一種則是將台灣國片電影產業的現況考量進來,認為賽德克巴萊的出現已是台灣電影產業發展的里程碑,立下典範,因此多給予肯定,即使仍認為有些瑕疵,依舊瑕不掩瑜,或是認為這些瑕疵主要來自於台灣電影產業天生的限制,沒有完善的電影製作環境。基本上第一種比較基準是符合WTO對於文化產品的看法,產品優劣應有市場來決定,符合多數消費者需求的即是好產品。第二種觀點則是源自於一種民族工業的主張而給予支持鼓勵,當然這種愛用國貨的觀點在WTO的現行架構中無法取得強有力的立論基礎。
第二個範疇則是故事內容的層面,賽德克巴萊作為一部電影,特別的地方在於電影說故事的軸線不只限於電影內的劇情,更重要的是電影外的故事軸,一條是台灣歷史上一段史實的再發現,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台灣曾經發生過這件事,但卻沒有多少人真正企圖去瞭解這段史實並確實評價其定位與歷史意義,另一條是原住民族群歷史經驗的再認識,這種包含族群內與族群外的,不少原住民受到電影鼓舞,並從中獲得一股建立民族自信心的力量,另外則是漢人社會對於原住民文化的重新認識。原住民長期以來的污名化或多或少在這部電影中獲得一些平反。然而更重要的故事軸線則是導演歷經十二年的籌備與拍攝過程,導演的堅毅、固執、強勢,甚至蠻幹等特殊人格特質才有機會將上述所有條故事軸線串連起來。這種人格特質與其經歷當然有人欣賞,認為值得尊敬,但也會有人反感,認為過於暴虎馮河,一廂情願,或操弄民族愛國情緒來拍片。
因為電影劇情內的故事與電影外的故事緊密結合,互相指涉,加上支持民族工業的情感作祟,使得這部電影在台灣無法變成一部單純的娛樂休閒產品,還承載了複雜的社會意涵。牽涉到強烈的文化認同與歷史詮釋的爭議,從大量呈現的野蠻出草畫面是否恰當,日本人表現的不夠壞,莫那魯道的呈現是否不夠英雄,導演小人玩大車不自量力,或是電影的呈現方式不符合原住民的祖靈信仰等等。這些議題的廣度與深度已遠超過的iphone與HTC產品功能好壞或是外型設計潮不潮品牌中程度的冗長比較列表了。
不可否認的,賽德克巴萊在台灣引發的風潮,根源於台灣特殊的社會文化脈絡,其他國家的電影幾無可能在台灣引起類似的風潮。如果單純以觀賞好萊塢大片的心態進來,當然是會用供需關係來評斷是否錢花得值得,進電影院追求娛樂的需求是否獲得滿足,好不好【看】才是重點。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單純地切掉電影外的故事脈絡來欣賞這部電影,因為電影內外的故事都源自於自己的生活的土地,而且涉及的是很高度敏感性的議題,自然會受到注意與爭辯。
從賽德克巴萊電影的風潮,我們也可以看出追求純粹的娛樂只是進電影院消費過程的一環,並非所有的人都能理性的脫離所有社會脈絡,以純粹的消費者來觀看電影,而這部電影的效應也溢出了電影院外,牽扯著台灣複雜的族群關係,歷史解釋與文化認同。因此,賽德克巴萊作為一項文化產品,有著不同於其他單純供人娛樂商品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這部電影的產生也違背文化產品的市場邏輯,導演在資金不充足,就不計代價沒有考慮回收情形下投入電影拍攝,這種完全非理性的賭徒性格也不符合資本主義追求利潤的合理方式,但也因此造就了這部片子的特殊性,如此奇蹟式的拍片方式大概幾乎不可能在台灣再次出現,不過同時這個奇蹟也對照出台灣電影產業長期以來的脆弱與蒼白處境。如果沒有導演強勢與固執的人格特質,以目前台灣電影產業現況,台灣大概也看不到一部這種充滿台灣社會文化意涵的電影,所以台灣如果有個好一點的電影產業環境,是否能多幾部這樣值得各方爭辯的電影呢?當我們有這個疑問時,我們如何看待文化產品特殊性的爭議也就有了個較清楚的方向。